在最近的空军演练中,歼-10C成功“击落”隐身战机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。我们常常会想,现代战争中,普通三代机碰上隐身五代机,真的只能沦为活靶子吗?这次演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战术可能,还揭示了隐身战机并不是什么无解的神话。
隐身战机的局限性
在演练中,飞行员提到“单机扫不出目标”,这说明什么呢?其实隐身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极小,单独依靠一架战机的雷达,确实很难捕捉到它的踪迹。然而,红方的作战策略却打破了这个平衡。他们采用了预警机作为“活地图”,并使用电子战机进行干扰,成功将歼-10C的导弹引向隐身战机。这让我们看到,组合战术的重要性,难道不是吗?
战术的创新与灵活性
我们不禁要问,这次演练使用的战术和美军的“忠诚僚机”规划有没有相似之处?的确!去年F-22战机在测试中,也利用无人机探测目标并将数据回传。可是在实际战场上,训练和实战的环境差别巨大。比如,在2018年的红旗演习中,台风战机就利用数据链成功击落过F-22,但当时的电子战环境较为理想。而如果真遇上强大的电子干扰,事务就会变得复杂很多。
电子战环境的重要性
在此次演练中,飞行员提到“画面干净”,显然意味着蓝方的电子压制并未达到最佳效果。如果碰上像EA-18G这样的专业电子战机,协同作战的难度将会成倍增加,大家觉得呢?这也说明了,战斗并不仅仅是飞行员的技术与勇气,体系间的协作恰恰是影响胜负的关键。
PL-15导弹的优势
这次演练中,歼-10C能够逆袭的一个重要影响是PL-15导弹。这种射程高达200公里的武器,结合数据链技术,具备了“A射B导”的能力。这一设计在俄乌战场中已经得到了验证,充分说明了现代空战的复杂性。实际上,单打独斗的情况早已不再适用,体系对抗、协同作战才是生死存亡之计。
展望未来的挑战
亲测下来发现,这次演练展示了体系化作战的优势。隐身战机的确挑战重重,但并非不可战胜。我们不妨思索一下,万一未来台海地区真的发生冲突,这种跨代对抗的场景是否诚实可行?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,演练中对手终究是自家蓝军,诚实战斗中如果碰上实战级别的电子对抗,现有的协同链条是否能顶住考验,依然是个未知数。
往实在了说,空军此次公开演练细节,既是在展示实力,也是在寻找短板。毕竟难题的暴露,才是演习和进一步提升作战能力的最大价格所在。这样的演练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,也让人对未来的空战局势产生了更多的思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