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民艺术团的”响遏行云”传奇
你知道吗?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小山村,一群农民用他们响遏行云的唱腔,演绎着民族级非遗的传奇。这就是十里坪村的西路乱弹艺术团——一群白天拿锄头、晚上拿戏服的农民艺术家。2017年,他们在农闲时节完成了80多场演出,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。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农民剧团如此特别?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”响遏行云的故事”。
百年非遗:西路乱弹的前世今生
西路乱弹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,已有数百年历史。2011年,诸暨西路乱弹被列入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,成为当地的文化瑰宝。与其他乱弹剧种不同,诸暨西路乱弹保留了更多原生态的表演形式和唱腔特点,尤其是那高亢激昂、响遏行云的独特音色,让人一听难忘。
在十里坪村,西路乱弹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。农闲时排练,节庆时表演,这种”亦农亦艺”的生活方式,让这门古老艺术得以代代相传。艺术团团长说:”我们唱的不是戏,是祖辈传下来的故事。”正是这种质朴的热爱,让响遏行云的唱腔在小山村回荡至今。
农民变演员:舞台背后的坚守故事
最令人感动的是,这个艺术团的成员全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。白天,他们在田间地头劳作;晚上,他们摇身一变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者。没有专业训练,没有华丽舞台,有的只是对传统艺术的一腔热忱。
“刚开始学戏时,嗓子都唱哑了。”一位团员笑着说。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,让他们掌握了西路乱弹”响遏行云”的精髓。2017年,他们在简陋的村文化礼堂演出了80多场,场场爆满。《下河东》等经典剧目,在他们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活力。
非遗新生: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
在数字化时代,怎样让西路乱弹这样的非遗项目保持活力?十里坪村的农民艺术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他们不仅在本村演出,还走遍周边地区,让更多人听到这响遏行云的声音。
村里年轻人也开始加入进修行列,为传统艺术注入新鲜血液。艺术团还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表演,让古老的西路乱弹更贴近当代观众。一位年轻团员说:”我们要让祖辈的歌声继续响遏行云!”
这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响遏行云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顽强生活力。在浙江这个小山村,农民艺术家们用最朴实的方式,守护着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记忆。或许,非遗保护的真谛就在于此——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,响彻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