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篇文学作品的读后感
四大名著其中一个的《水浒传》总算被我啃完了,好辛苦!不过,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.
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,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,吴用的足智多谋.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,他颇有些野,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,动不动就发火,遇事不问青红皂白,总是一说二骂三打.结局不是吃亏就是后悔,然而却有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的气概,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,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,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.
我试想,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,相信没有几许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.这不是由于他的相貌,也不是由于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,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,就一点,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.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,在这全球上就要灭绝了.
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,少了一份哥们儿友情.
我清楚的记得,在我咿咿呀呀学语时,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,没有礼节,没有拘束,只有欢乐.邻居家的姐姐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.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,我们和邻居经常一起聊天,然而我们开始装上了一扇木门.
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,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.这就像一条河,让我们和邻居的情感隔在天地两岸.这就像《礼记》里说的:今大道即隐,天下为家.各亲其亲,各子其子,货力为己.
我们的社会很天然的少了一份爱,一份及其重要的爱——一份关怀.对于关怀,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,或者一个会心的微笑,就能让人喜笑颜开,就让人感受母亲般的关怀.不要太吝啬,一句问候,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,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.
路遥传读书笔记 500字
阅读完《路遥传》之后,我感到作者掌握了大量“第一手资料”应当加个定语是“第一手剪报资料”,从书中看不出作者直接探访、采访过路遥生前职业生活的地方及人物,号称追求学术品格的这本路遥传,无非是资料的堆砌和引文的转述。书中过度地拼接已经发表文章的片断及书信,引文转述太多。当然,已经有的回忆文章适当转接一些也是必要的,但应适度,即非用原文不可的才用。书中引用资料书信显得太多,成了资料记叙,虽然资料拼接也要用心,但显得不深入不扎实。好些内容本应该归纳成作者自己的叙述。其中两处提到孔保尔都是转述孔的纪念文章内容。
作为一本传记,看出作者也访了一些人,但探究不多也不够深入,停留在已有人物的文章回忆转接,是偷懒了。对路遥生前职业的地方及人物,久远年代事件的追述,许多生动的,感动的,鲜活的,惊诧的能印证路遥成长及拼搏灵魂的细节等等,依然是显苍白的。除了岁月流水账,不见著者想法。缺乏想法,传记成了记录器,流水帐,没有达到更好的感人效果。如对路遥内心全球的探究,传记作者应当为路遥心灵撼动写出深度评价和探究成果,通过作者对路遥想法及心灵全球剖析,印证路遥为什么对这块黄土地饱含泪水?为何会顽强坚持,用生活写作? 对当时小说界评论家们对作品的不认可,也没有给予旗帜鲜明的鞭挞!
本书平淡寡味,没有表现出路遥的坚定顽强和用生活写作的感人故事。而且热衷传播“关系学”,把路遥困难时期的无奈之举作为行事风格反复说道,引起巨大轰动的长篇小说联播,也无非是编辑与路遥私人关系起影响,实在是对路遥人格的贬低,是对路遥惊世之作的贬损。其实,正由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叶咏梅曾是插队知青,有着与《平凡的全球》所描述的生活的切身体验,因而能够成为路遥知音,电台播出突破了酸专家的打压,从而为成千上万的听众、读者喜欢,这才是这部不朽作品的春天!
传记作者说用了十年功夫,但还是没有写好。平铺直叙,不感人,挖掘故事少,特别是对作品原型的挖掘与釆访更不够,在文笔及构思上均未达到完美。写传记却不够传奇,而路遥本人是传奇的。本书也就是当作资料大全看待而已,若作为路遥传记,而且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,令人失望之极。几位文化界朋友直言,这类作品实属躺在名人身上的寄生虫,这样的书也能出版?本读后感题目应当是:《阅读“第一手剪报资料汇编”有感》。 我注意到近期报刊上刊登有评论《路遥传》的文章,有不少肯定甚至溢美之词。我想,或许是评论者没有看过众多回忆路遥的文章,或许是对路遥热爱至极,爱屋及乌吧。不过我也大度厚夫,他毕竟还是下了些功夫,做了有益的事,只是路遥名声太大,写传的人做得不是太好,却因路遥而名利双收,大众就不以为然了。但不管怎样,《路遥传》出版发行总是一件好事,不论谁写,"只要能完成,它也就是好的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