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清明古诗中的”酒家”是什么意思?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.
打听一下酒家的店家哪里有?放牛娃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.
借:请问
遥:远处
《江畔独步寻花》的意思
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,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,欣赏春天花枝繁茂、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。
二、新源酒家在什么位置?
新源酒家地址是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海连西路3-604,除了这些之后无论兄弟们还可以查看新源酒家的地图、公交和附近热门地点。
三、夜泊秦淮近酒家在诗中有什么影响?
泊秦淮 泊秦淮① 作者: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②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 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《后庭花》③。 全部注释 ①.秦淮:即秦淮河,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,流经南京地区,入长江。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,用来疏通淮水,故称秦淮河。 ②.笼:笼罩。 ③.商女:一说商女即歌女,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。清徐增《而庵说唐诗》云:”商女,是以唱曲作生涯者。唱《后庭花》曲,唱而已矣,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,有恨于内哉?杜牧之隔江听去,有无限兴亡之感,故作是诗?,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云:”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,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。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,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。夫金陵,陈之国都也。《玉树后庭花》,陈后主亡国之音也。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,不解陈亡之恨,在其江南故都之地,尚唱靡靡遗音。牧之闻其歌声,由于诗以咏之耳。”今人钟振振云:”商女当释作商妇”(《中国古典诗词的领会与误解》,载《文学遗产》1998年第二期)。一说即商人妇,如白居易《琵琶行’里面的商人妇。二说皆可通。《后庭花》:即乐曲《玉树后庭花》,以此曲填歌词者,今存数种,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。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,因此后人又把他所关注着的《玉树后庭花》曲、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。如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引杜淹对唐太宗语:”前代兴亡,实由于乐。陈将亡也,为《玉树后庭花》;齐将亡也,而为《伴侣曲》。行路闻之,莫不悲泣,所谓亡国之音也。”许浑《金陵怀古》诗云:”《玉树》歌残王气终,景阳兵合戍楼空。” 此诗写秦淮月夜,朴朔迷离,酒家夜市繁荣,弦歌处处,而世风日下,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成风气,商女只知清讴娱客,岂知前朝亡国之鉴?诗之警策之处在”不知”与”犹唱”的对比。诗人以冷眼看时事,以醒目观醉者,以历史讽现实:几许王朝的衰败,就是这样在大众醉生梦死、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。大众脚下的金陵古城,就曾见证过几许这样的亡国故事啊! [作者简介] 杜牧(803年~805年),字牧之,号樊川,京兆万年(今陕西省西安市)人。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。二十六岁中进士,为弘文馆校书郎。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,又在黄、池、睦、湖等州做过刺使,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,膳部、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,终于中书舍人。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。青年时期的杜牧,怀有经邦济世之志,喜读兵书,为人刚直不阿,敢于指陈时弊。后来,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,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,终于堕入颓废享乐、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。 杜牧在文学方面,主张文以致用,强调内容为主,形式为辅,提倡言之有物,朴实无华的文风;反对无病呻吟,片面追求形式。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,他主张“本求高绝,不务奇丽”,以豪迈俊爽,拗峭清丽独树一格。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,而七绝尤为凝炼、天然,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。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,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,称为“小杜”,或为李商隐并提,称为“李杜”。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,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、趣味低下的作品,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,应引起注意,给予批判。 [译诗]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,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, 夜晚我停船在秦淮河岸,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。 商女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, 隔江还在把《后庭花》声声歌唱。 [赏析]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,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,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,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。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,是权贵富豪、墨客骚人纵情声色、寻欢作乐的场所。诗人夜泊秦淮,在茫茫沙月,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,耳闻淫歌艳曲,不禁触景生情,顿生家国亡思,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索紧密结合,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。全诗寓情于景,意境悲凉,情感深沉含蓄,语言精当锤炼,沈德潜称之为“绝唱”。 解题 这首诗选自《樊川文集》。秦淮指秦淮河,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,西流经南京市入长江。河道是秦时所开,凿钟山以疏淮水,故名秦淮。秦淮河流经南京一段,在六朝时期两岸酒家林立,至唐代繁华不减当年。《泊秦淮》写客中偶感,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。
四、《清明》诗中的欲的意思?
路上行人欲断魂的“欲”释义_要,将要 。
[来源]清明
[翻译]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。
五、清明习俗摘录诗中的词?
古代,有不少文人墨客吟诗作赋,将清明一草一木、一花一全球,描绘得淋漓尽致。这里,我们一起品读四首经典诗词,感受古诗词中的清明,了解清明节的习俗。
寒食野望吟
(唐)白居易
乌啼鹊躁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
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累累春草绿。
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死生离别处。
冥冥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
点评: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。这首诗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,缅怀先人,追悼亡灵的情景。每当此时,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,思乡之情油然而生。
郊行即事
(宋)程颢
芳原绿野恣行时,春入遥山碧四围。
兴逐乱红穿柳巷,困临流水坐苔矶。
莫辞盏酒特别劝,只恐风花一片飞。
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。
点评:春意盎然,山花烂漫。清明节正是世人结伴出游、踏青寻春的时节。当原野披上绿装,山花点缀其间,大众穿过柳荫,尽情游玩,真是不亦乐乎。
寒食上冢
(宋)杨万里
迳直夫何细!桥危可免扶?
远山枫外淡,破屋麦边孤。
宿草春风又,新阡去岁无。
梨花自寒食,进节只愁余。
点评:诗人行走在去扫墓的路上,看到野草一夜之间又随风生长出来,刚过去一年的小路消失了,清明后梨花生长起来,于是感慨万千,用一个“愁”字,表达出思念之情。
苏堤清明即事
(宋)吴惟信
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
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
点评:西湖堤岸,春风拂面,杨柳依依,梨花一枝春带雨,惹得游人不忍归。此诗文情并茂地展现了一幅生动迷人的游春画卷,构织出一派天然天成的和谐春光图。
六、清明古诗中茱萸的意思?
诗中茱萸又名越椒,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,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。出自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,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其中一个。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。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,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,因而时时怀乡思人,遇到佳节良辰,思念倍加。
七、清明古诗中的行人是指?
是指路上羁旅行人,个个落魄断魂。
这是杜牧很出名的一首诗。
《清明》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,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。
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?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。
八、清明这首诗中欲断魂的妙处?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在这首诗里,“欲断魂”意思是:形容伤感极深,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。断魂:神情凄迷,烦闷不乐。
这两句是说,清明时候,阴雨连绵,飘飘洒洒下个不停;如此天气,如此节日,路上行人心情低落,神魂散乱
九、清明的哪句诗中是环境描写?
《清明》这首诗写景的句子是: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十、《清明》一诗中的意象有哪些?
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。诗人小杜,在行路中间,可巧遇上了雨。清明,虽然是柳绿花红、春光明媚的时节,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,甚至时有“疾风甚雨”。但这日的细雨纷纷,是那种“天街小雨润如酥”样的雨,—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。这“雨纷纷”,传达了那种“做冷欺花,将烟困柳”的凄迷而又秀丽的境界。
这“纷纷”在此天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;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,它还有一层独特的影响,那就是,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。
且看下面一句:“路上行人欲断魂”。“行人”,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。那么什么是“断魂”呢?在诗歌里,“魂”指的多半是灵魂、心情方面的事务。“断魂”,是竭力形容那种特别强烈、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情感。在古代风俗中,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,本该是家人团聚,或游玩观赏,或上坟扫墓;而今行人孤身赶路,触景伤怀,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。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,春衫尽湿,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。因而诗人用了“断魂”二字;否则,下了一点小雨,就值得“断魂”,那不太没来由了吗?—这样,我们就又可回到“纷纷”二字上来了。本来,佳节行路之人,已经有不少心事,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,纷纷洒洒,冒雨趱行,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。因此说,纷纷是形容春雨,可也形容心情,—甚至不妨说,形容春雨,也就是为了形容心情。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、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,一种胜境。
前二句交代了情景,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: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。事务很明白:寻到一个小酒店,一来歇歇脚,避避雨,二来小饮三杯,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,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,—最要紧的是,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。于是,向人问路了。
是向谁问路的呢?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,妙莫妙于第四句: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。在语法上讲,“牧童”是这一句的主语,可它实在又是上句“借问”的宾词—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。牧童答话了吗?我们不得而知,然而以“行动”为答复,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。我们看《小放牛》这出戏,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,他将手一指,说:“无论兄弟们顺着我的手儿瞧!”是连答话带行动—也就是连“音乐”带“画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