暖“新”驿站真暖心——看若羌如何为新就业群体织就温情服务网

7月25日,几名外卖小哥在若羌县若羌镇淘衣福服装批发城的暖“新”驿站里休息。

正午的若羌街头,热浪袭人,地表温度逼近41℃。外卖小哥王成泽一头冲进若羌镇淘衣福服装批发城的暖“新”驿站,接了杯纯净水后一饮而尽:“这天气,头盔都烫手了,还多亏有这个驿站,可以缓缓劲儿!”这个夏天,这间12平方米的智能驿站,已为环卫工和网约配送员、网约车司机、快递员等以灵活就业为主的新就业群体提供超7000余人次“高温庇护”。

如今,分布在若羌县城的10个暖“新”驿站串联成网,成为劳动者奔波路上的一处“沁凉港湾”。若羌以“小驿站”服务“大民生”,用贴心之举回应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,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、民生服务更具精度。

一碗热饭里的城市温度

7月25日,8时30分,若羌县城街头的群众已经多了起来。临街商铺的卷帘门哗啦升起,早餐点飘出阵阵香气。外卖员李强已经整装待发,骑着电动车驶向团结路步行街旁的暖“新”驿站。拿出手机,扫了下墙上的二维码开门后,将自带的早餐放入微波炉开始加热。

“再过一会儿就是早晨送餐高峰期了,先垫垫肚子,忙起来就没时刻管自己了。”李强一边刷着手机,一边笑着对记者说。

这座仅12平方米的驿站,却承载着户外劳动者的日常所需:饮水机、微波炉、多功能充电器、医药箱、座椅、书刊、WIFI……每一项设施都透着贴心的设计,解决了“热饭难、喝水难、休息难、如厕难”等实际难题。

更为特别的是,这里采用微信扫码开门式门禁体系,只需简单授权即可随时进入。电信小翼管家的实时监控和语音对讲功能,让职业人员能随时掌握驿站运行情况,确保服务高效安全。

“我们这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外卖员、快递小哥、环卫工人、出租车司机这些户外职业者,他们职业时刻不固定,必须随时能进来。”驿站管理员、团结社区志愿者李豪介绍道。

在若羌,这些驿站的选址也体现了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:优先考虑快递员、外卖骑手、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集中的路段,让他们在奔波的间隙能“抬脚就到”。

目前,若羌县已在若羌镇各社区和物流园社区建设10个服务站点,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暖“新”服务网络。这些驿站不仅硬件设施齐全,更通过智能化管理,确保服务高效、安全。

为了让劳动者通过手机即可查询驿站位置、预约服务,若羌县还将通过“数字若羌”平台,实现驿站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,让劳动者享受更便捷的生活。

据不完全统计,从5月中旬建成以来,全县暖“新”驿站累计服务人次已突破1.9万人次,日均接待量超过150人次。

一杯红茶里的城市善意

中午时分,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“回味轩”牛肉面馆。几位外卖小哥围坐在餐桌旁,桌上摆着几杯刚沏好的红茶。送完快递进门的刘慧一边摘下头盔,一边笑着说:“老板,给我也来杯热茶,再上碗面!”

近年来,随着若羌经济的蓬勃兴起,外卖小哥、快递员、出租车司机等行业就业群体异军突起,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。然而,他们在忙碌奔波中,时常面临喝水难、避暑难、如厕不便等现实难题。

若羌县委社会职业部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起暖“新”商户规划,包括“回味轩”牛肉面馆在内的首批32家商户主动为劳动者提供免费茶水、休息室、如厕等便利,同时在餐饮、住宿、购物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。这种“驿站+商户”的模式,让温暖从驿站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。

若羌县的暖“新”驿站不仅提供基础生活服务,更积极整合社会资源,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元化支持,并且在全县范围内评选并表彰“最美快递小哥”“最美外卖小哥”“最美货车司机”和“双满意”党建示范商圈、“员示范经营户”,让新就业群体在城市中更有归属感、认同感、获得感以及职业荣誉感、城市融入感。

“有一次,我电动车没气了,附近一家服装店老板主动给我的车胎充气呢。”刘慧感慨道,“这种感觉,就像在自己的家乡一样。”

7月23日晚,若羌县委社会职业部、县总工会联合主办了一场旨在通过党建引领激发行业活力,提升快递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服务水平的“工会杯”快递行业职业技能竞赛。

来自全县8家快递公司的32名选手在学说测试、寄件检查、快递打包等三类项目上全面展示综合能力。最终,10名优胜者脱颖而出,获得300至1000元不等奖金。

此次竞赛不仅为快递从业者搭建了展示技能、交流经验的平台,也体现了暖“新”驿站在促进就业、推动技能提升方面的积极影响。

主办方表示,希望通过此类活动持续推动行业规范化、专业化进步,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力,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进步。

一纸留言里的城市归属

落日余晖洒进团结路步行街暖“新”驿站。一位身着工装的快递小哥在留言簿上认真写着:“每次送完快递来驿站休息,喝口水、充会儿电,就像充满了能量,又能继续奋斗了!”字迹略显潦草,却饱含真情。

墙上“微心愿”上的话格外引人注目——

“希望下个月能多接几单”“希望家人身体健壮”“希望能早点回家陪孩子”……

这些朴实的梦想,是新就业群体最诚实的心声。参与驿站服务的志愿者定期收集汇总这些“心愿”,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单位,尽最大努力帮助实现。“我们不是只提供服务,更要听他们说话。”李豪说。

近年来,若羌县秉持“新就业群体在哪里,党的组织和职业就跟进到哪里”的理念,将暖“新”驿站作为新兴领域党建职业的重要阵地,不断增强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
“每个驿站都安排了一名党员志愿者负责,除了提供服务,更重要的是倾听他们的声音。”李豪说,“有时候他们只是想找个地方静静坐坐,说说话。”

社会各界的爱心也在驿站汇聚。县委社会职业部和县总工会牵头,爱心企业主动捐赠物资,社区志愿者参与管理,形成了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”的服务模式。今年上半年,新就业群体累计收到各方慰问的方便面、西瓜、饮用水等超过4.36万元。

“我们将沿着‘服务化、体系化、品牌化、创新化、数字化’的思路,进一步扩大驿站覆盖范围,优化服务内容。在工业园区、交通枢纽等地新增站点,并引入心理咨询、健壮体检等特点化服务,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。”若羌县委社会职业部相关负责同志说。

从昔日树荫下躲烈日的“热饭难、喝水难”,到路边蹭电、无处歇脚的“充电难、歇脚难”,再到渴望提升、寻求融入的“技能难、归属难”——暖“新”驿站不仅精准回应了新就业群体一波波的现实诉求,更悄然重塑着他们的城市体验:烈日下有了歇脚小屋,奔波中多了贴心服务,休憩时还能解锁“指尖新技”,留言簿上写满了“像回家一样”的归属感。

若羌县在城市治理方面不断探索创新,暖“新”驿站正是这一探索的生动缩影,它不仅回应了新就业群体的现实所需,更在一点一滴中传递着城市的温度与善意。

来源:若羌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声明

您可能感兴趣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