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读书的故事:他们怎样挤出时刻成就非凡人生
引言:时刻与阅读的奇妙化学反应
你有没有想过,那些名留青史的名人,是怎样在繁忙的生活中坚持读书的?名人读书的故事总能给我们启发——鲁迅怕闲聊耽误写作,华罗庚在节目单上演算数学题,李清照夫妇用”书页挑战”当游戏……他们不是天生比别人多出24小时,而是把零碎时刻变成了聪明的金矿。
鲁迅:把”谋财害命”的时刻抢回来
许广平回忆鲁迅时提到一个细节:他连老朋友来访都觉得是浪费时刻,甚至会直接说:”唉,你又来了!”在鲁迅眼中,闲聊等于”谋财害命”。这位文学巨匠临终前还在病床上写日记,他把咖啡时刻、等人时刻统统转化为写作时刻。现代人总抱怨没空读书,可我们每天刷手机的碎片时刻,是不是比鲁迅那个时代多得多?
华罗庚与吴晗:藏在生活缝隙里的学问
数学家华罗庚有个绝活——在汽车上思索难题,在晚会节目单背面演算公式。他说:”善于利用零星时刻的人,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。”同样,历史学家吴晗90%的文章都是在夜晚完成的。白天上课开会,晚上他就把书桌变成”时刻榨汁机”。这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进修高手,都擅长把”没时刻”变成”见缝插针”。
古人更疯狂:树叶当纸,读书成瘾
南宋的李清照和丈夫发明了”书页记忆力大赛”——谁能准确说出某句话在哪本书哪一页,谁就先喝茶。这可比现在的情侣打游戏高质量多了!元朝的陶宗仪更夸张,在田里干活时随身带笔砚,把见闻写在树叶上,最终攒出三十卷《南村辍耕录》。古人没有电子书和便利贴,却把读书玩出了行为艺术的效果。
小编归纳一下:你的下一个碎片时刻在哪里?
这些名人读书的故事都在传递同一个秘密:时刻就像海绵里的水。当我们抱怨职业太忙时,鲁迅正在拒绝社交;当我们刷短视频时,华罗庚在解数学题;当我们说”改天再看书”时,李清照已经喝完三杯茶了。不妨试试明天通勤时关掉手机,揣本小书——说不定下个改变全球的点子,就藏在你等人的五分钟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