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语文课文我是什么教案 课文我是什么教案_ 小学语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

小学语文课文我是什么教案 课文我是什么教案? 小学语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

《我是什么》教案设计(部编版二年级上册)


一、教学目标

  • 识字与写字

    • 认识“晒、极、傍、滴”等15个生字,读准多音字“没”,会写“变、极、片、傍”等10个字,掌握“两点水、三点水”的书写规律。
    • 通过字源字理、动作演示领会“漂浮”“淹没”等词语含义。
  • 阅读领会

    • 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,背诵喜欢的段落,体会“落、打、飘”等动词的准确性,并能仿写句子(如:“有时候……有时候……”)。
    • 领会水的变化经过(汽→云→雨/雹/雪)及其与天然现象的关系。
  • 情感与价格观

    • 感知水的双重影响(利与害),培养节约用水、保护环境的觉悟。

二、教学重难点

  • 重点:识字写字;水的变化经过及动词的精准运用。
  • 难点:领会“冰雹”“淹没”等抽象概念;体会水的双重性格(温和与暴躁)。

三、教学经过

1. 谜语导入,激发兴趣(5分钟)
  • 谜语示例:
    • “千条线,万条线,落到水里看不见。”(雨)
    • “白色花无人栽,一夜北风遍地开。”(雪)
  • 板书课题:引导学生读课题时加入疑问语气,引发探索兴趣:“我到底是什么?”。
2. 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(10分钟)
  • 任务一:自在朗读课文,圈出生字词,标注天然段。
  • 任务二:小组合作进修生字,重点突破多音字“没”(淹没)、易混字“躁”与“燥”,通过顺口溜记忆(如:“有手轻轻抱,有足快快跑”)。
  • 任务三:初步回答“我是什么”,引出“水”的主题。
3. 精读课文,探究变化(20分钟)
  • 第一天然段(变汽、云):

    • 结合课件演示“水→汽→云”的动态经过,通过图片对比领会“白云、乌云、朝霞、晚霞”。
    • 朗读指导:用自豪的语气读“我会变”,感受云的多彩(如:“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,有时候穿着黑衣服……”)。
  • 第二天然段(变雨、雹、雪):

    • 动作体验:学生通过“落、打、飘”的肢体动作,体会不同形态下落的特点。
    • 句式对比:填空练习“小水珠__,小硬球__,小花朵__”,强调用词精准。
    • 微课辅助:播放“冰雹形成”视频,直观领会科学现象。
  • 第三天然段(水的情形):

    • 想象水在不同场景中的动态(池子“睡觉”、小溪“散步”、江河“奔跑”),配乐朗读,感受拟人化描写的生动。
  • 第四天然段(水的双面性):

    • 结合图片讨论水的利与害(灌溉农田 vs. 冲毁房屋),引导学生辩证思索。
4. 写字指导,巩固基础(10分钟)
  • 重点字分析:
    • “变”:上下结构,注意点画的对称;“又”的捺舒展。
    • “极”:左窄右宽,“及”的撇捺伸展,穿插避让。
    • “海”:三点水呈弧形,“每”的竖折与横折钩协调。
  • 书写步骤:教师范写→学生书空→描红临摹→互评修改。
5. 拓展延伸,操作应用(5分钟)
  • 任务一:绘制水的变化连环画,标注形态名称(如“汽→云→雨”)。
  • 任务二:仿写句子(例:“有时候我__,有时候我__”)。
  • 任务三:小组讨论“怎样让水只做好事”,培养环保觉悟。

四、作业设计

  • 基础作业:
    • 抄写生字词,完成《习字册》。
    • 背诵课文第二天然段。
  • 操作作业:
    • 观察生活中的水(如晨露、开水雾气),记录其形态变化。
  • 探究作业:
    • 收集水资源的贡献与灾害案例,制作手抄报。

五、教学反思

  • 成功点:通过动作体验、微课辅助,抽象概念具象化;小组合作与仿写练习提升语言运用能力。
  • 改进点:需加强课堂时刻管理,避免拓展环节超时;可增加更多生活实例(如洪水、节水措施)深化领会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识字策略与朗读指导
  • 动词对比与微课应用
  • 环保觉悟与作业设计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